【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主办: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主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ISSN:1674-344X
CN:42-1782/C
影响因子:0.255236
被引频次:22736
期刊分类:师范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红松洼风电故事与学子传承创新使命 ——记河

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河北承德市红松洼风电场是承德坝上第一座风电场,承载着诸多“第一”和建设者激励人心的故事。河北工业大学精准扶贫先锋队的成员在今年暑期来到风电场考察,感受到了我国风电

河北承德市红松洼风电场是承德坝上第一座风电场,承载着诸多“第一”和建设者激励人心的故事。河北工业大学精准扶贫先锋队的成员在今年暑期来到风电场考察,感受到了我国风电发展的巨大进步,看到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2018年7月29日,河北工业大学精准扶贫先锋队的成员来到承德市红松洼风电场进行参观调研。远处若隐若现的风电机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放大,直到它们的脚下,我们才猛然被那庞大的身躯所震撼。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整齐地排列着数不清的风电机组,站在它们的脚下,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松洼工程的雄伟和作为风电人的自豪!

红松洼风电场是承德坝上第一座风电场,它承载着诸多“第一”,也有很多建设者激励人心的故事。2018年7月28日,我们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举办的“新能源科普与旅游相结合”座谈会上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末,承德市还处于缺电状态,几位观念超前的政府领导和电力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开始探索发展风电。当时主管工业的副市长、现任承德市可再生能源协会名誉主席的刘志兵对此大力支持、鼓励探索,与有同样想法的当时为承德电力局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现任承德市可再生能源协会主席的王贵君不谋而合。当年的红松洼风电尝试,让他们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后,都没有影响他们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热情。如今,年近八十的刘志兵和王贵君依然积极投身于承德的可再生能源事业中。正是他们多年的不懈努力,促成了丰宁亚洲最大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为华北地区风电消纳提供了保障。据说,当年王贵君曾与两位同事自发到北京的研究机构寻求风电专家的帮助。由于三人并未提前预约,该机构的领导没有预留出时间与他们见面。但当听说王贵君等三人不是政府部门派来的工作人员,而是自发前来为承德风电发展求贤时,这位领导大受感动,热情接待了他们,不仅请三人吃饭,还详细了解他们介绍的情况和想法,并表示将在技术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1995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共同印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它像一阵清风吹遍神州大地,向人们指明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思路。同年,红松洼风电的开创者们在北京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积极着手在红松洼地区开发风电项目的测风工作。

由此,红松洼风电场开创了多项“第一次”:第一个混合所有制风电项目;金风科技第一批国产750kW机组出疆;第一次发现风电机组在高寒地区低温运行会导致齿轮箱润滑油出现“豆腐”状凝固,致使设备无法启动,此后才有了高寒地区风电机组齿轮箱电加热技术。在一群热心人士的努力下,红松洼风电场成为承德坝上第一个风电项目。在选址、测风、安装调试及运维过程中,发生了太多值得后人细细咀嚼的故事。

至2016年,红松洼风电场已经完成了3期建设,4期项目也即将完成。450台硕大的风电机组在风中轻舞,3只大“翅膀”在草原上空画出优美的弧线,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地为华北电网输送绿色电力。

这个建在红松洼生态保护区周边的风电场,在为承德供应大量清洁电力的同时,也成为坝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蓝天白云下,转动的机组,绿草如茵,五颜六色的小花点缀于其中。

红松洼风电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新一代风电人。此次承德之行,我们收获颇丰,不仅在座谈会上领略了前辈们在思想碰撞中迸发出的智慧之光,了解到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之道,还在当地政府领导的热情带领下,参观了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红松洼风电场的风电机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我们对新能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意识到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风电学子,我们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风电,作为近年来逐渐崛起的一种新能源技术,在电力行业中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工作较为辛苦等原因,很多风电专业毕业的学生对此望而却步,选择另谋他路。风电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更需要一种精神作为支撑。因此,奋斗精神的传承很重要!

我们明白,传承,不仅仅意味着要努力学习风电技术,还必须不断创新,比如将风力发电与AI技术融合发展。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去传承风电人的情怀。前辈们在风电行业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这早已不仅仅是他们的工作,更是他们要守护的精神财富。他们热爱风电,这种情怀、责任和感情驱使他们为风电奋斗一生,哪怕已是年过古稀、白发苍苍,却依然在推动风电发展的路上奔波和忙碌着。这种精神,可叹可赞,令我们崇敬,更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hbdesfxyxb.cn/qikandaodu/2020/0813/385.html


上一篇:会心不远:寻觅最美桃花源——记当代中国园林
下一篇:栉风沐雨 薪火相传 ——《当代剪纸家》简介